教育教学 > 专业建设


模具制造技术(增材制造方向)2018级人才培养方案

作者:教务处   来源:二技教育网   时间:2021-09-27   预览次数:3408

 

一、专业名称与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模具制造技术(增材制造方向)

专业代码: 051500

二、入学要求

招生对象:初中毕业生

三、修业年限

基本学制:五年全日制 

四、职业(岗位)面向与职业资格

(一)职业面向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模具制造技术行业中工业产品设计、逆向工程设计、增材制造设备调试与维修、产品测量与检验、产品3D数据采集、设备管理、销售与技术服务等工作。

(二)职业资格

岗位证书:制图员职业资格等级证书, 1+X增材制造模型设计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X增材制造设备操作与维护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序号

对应职业

职业证书

1

工业产品设计员

制图员、

1+X增材制造模型设计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1+X增材制造设备操作与维护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2

逆向工程设计员

3

CAD绘图员

4

品质检验员

5

增材制造设备调试与维修

说明:可根据区域实际情况和专业(技能)方向取得 X 个证书。


五、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

(一)培养目标

坚持立德树人,面向现代先进模具制造业,增材制造技术应用领域相适应的,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一定的创新意识,掌握本专业领域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并有终身发展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型技能人才。

(二)人才规格

本毕业生应具有以下知识、能力和素养:

1.知识结构

掌握必备的文化基础知识

掌握公差配合的基本知识

掌握零部件测绘的基本知识

掌握机械设计基础的基本知识

掌握材料工艺的基本知识

掌握增材制造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知识

掌握计算机及增材制造设备的使用和简单维护知识

掌握模具制造工艺的基本知识

掌握工业产品设计及创新设计的基本知识

2.能力结构

(1)通用能力

具备文字语言表达能力及语言沟通能力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及一定的创新及创业能力

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及审美情趣

(2)专业能力

具备识读与绘制典型机械零件图及装配图,准确表述机械技术要求的能力

具备使用各种工量具对零件进行测绘的能力

具备运用三维软件对产品进行建模、仿真和渲染的能力

具备操作快速成型设备完成产品制造,并进行产品检验的能力

具备逆向设计,能根据图纸或者图片,对原有产品进行更改设计的能力

具备从事增材制造设备的生产加工、技术服务和经营管理的能力

具备从事增材制造设备的安装调试及维修技能

3.素质结构

(1)基本素质

政治素质:爱国爱民,奉献社会

文化素质:有一定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有一定的审美与鉴赏能力

道德素质:遵纪守法,文明礼貌,克己奉公

身心素质:健康体魄,吃苦耐劳;乐观向上,锐意进取

(2)职业素质

责任意识:不失职,不渎职,工作认真,严谨,仔细,耐心

职业道德:遵守行业规程,遵守国家秘密、企业秘密

协作精神:具有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具有协调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

创新意识:锐意改革,大胆创新


六、课程体系

本专业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

公共基础课包括政治、语文、数学、英语、体育、计算机基础、创新、音乐等基础课。

专业技能课包括专业理论课、专业实训课、选修课和定岗实习。

(一)课程结构图

  公共课

1.语文     

2.数学(含高等数学)

3.英语  

4.政治

5.体育  

6.计算机基础

7.创业创新指导与实训 

8.交往与合作

9.企业管理与企业文化

10.信息检索与处理

11.结业指导与实训      

12.音乐

  专业课(含实习课)

1.材料工艺

2.机械制图

3.计算机绘图

4.公差配合

5.零部件测绘

6.增材制造原理

7.机械设计基础

8. 模具制造工艺及设备

9.三维建模

10. 塑料工艺及塑料模具设计

11.增材制造中级工应知

12.增材制造高级工应知

13.毕业设计

14.钳工实训

15.增材制造基础实训

16.增材制造综合实训

17.增材制造高级实训

18.电工实训

19.逆向设计应用

20.电子技术

21.增材制造设备装配调试实训

22.工业产品设计

23.增材制造设备故障诊断与排除

            选修课课:1.文化素养类;2.运动类;3.专业拓展类;4.技能类

                                         综合实践课:顶岗实习


(二)课程设置

1632815008134147.jpg

七、教学进程总体安排

(一)基本要求

 1.编制依据

      本方案在行业及企业资深专业人士,企业实践专家,企业培训或人力资源管理人士组成的专业及课程开发咨询委员会的指导下,以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国家职业标准、专业标准、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对接地方产业发展,以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为目标。

2.课时分配及教学进度

      本方案课时分配在实施计划中可依据实际情况作适当调整,但比例不超过5%;晚自习课时未列入其中,可作为机动学时,或素质课学时,适当增加社会实践等第二课堂活动学时;实习实训课时,可视实际情况可适当再增加。

     各课程的教学进程,原则上不要调整,实际需要调整的也不得超过5%;实习教学进度在实施方案中要有进一步的计划,包括校内实习、校外实习(工学结合、顶岗实习)都要制定详细教学计划,严控教学进度。

3.职业能力拓展课程

      职业能力拓展课程主要包括:心理健康教育、体能训练、社团活动、文化素养提升、企业文化及职业认同教育、人际沟通与礼仪等社会能力培养课程。此类课程主要通过第二课堂活动及社会实践来开展。


(二)教学进度安排

1633522959351139.jpg

备注:1.每学期以18周计算;2.会考:(1)计算机(第二学期)、(2)语、数、英(第三学期);3.技能抽测:机械制图(第二学期)、零部件测绘(第三学期);4.参加成人大专入学考(第五学期),考后上高等数学、专业英语; 5.职业资格证书考试:(1)增材制造中级(第五学期)、(2)增材制造高级(第八学期)。


八、实施保障

       主要包括师资队伍、教学设施、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学习评价、质量管理等方面。

(一)师资队伍

       教师队伍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是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根本保障,应注重教师团队的结构与梯队优化,加强师资培训,尤其是一体化教学师资。按每教学班40人左右规模,教师配备情况如下:专业带头人:本专业配备2名;骨干教师:每班级配备1名;双师型教师:每班级配备2名;兼职教师:按班级及教学任务配备若干

教师任职资格

1.专职教师教学能力要求

(1)专职教师具有相关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中级以上技术职称;有相关专业工作经验;

(2)实训指导教师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中级以上职业资格证或相应技术职称;或具有相关专业工作经验;

(3)具有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证书;

(4)具有增材制造技术应用专业知识及相关经验;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

(5)具有增材制造技术应用工艺分析能力;

(6)熟练掌握学习情景设计能力;

(7)工作态度积极认真,能刻苦钻研业务,不断更新知识,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

2.兼职教师教学能力要求

(1)具有相关专业技能证书,有相关增材制造技术应用专业工作经验;

(2)实训指导教师具有5年以上相关专业工作经验;

(3)具有增材制造技术应用专业知识及相关经验;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

(4)具有增材制造技术应用工艺分析能力;

(5)具有产品设计与制造综合应用能力;

(6)具有产品及设备的设计、装接、调试、生产管理及销售服务经验;

(7)熟练掌握学习情景设计能力;

(8)工作态度积极认真,能刻苦钻研业务,不断更新知识,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

(二)教学设施

根据开设课程相应配置:

一体化教学情境教室3个;校内实训室6个;校外实训基地4个

1.校企合作

(1)专业必须具备“专业与课程开发专家咨询委员会”(简称“咨委会”)并由以下人员组成:行业及企业资深专业人士,企业实践专家,企业培训或人力资源管理人士。咨委会需要经过学校专项评估认定,每两年一届任期。咨委会成员主要职责之一是评审专业教学标准(简称专业标准)与核心专业课程的课程教学标准(简称课程标准)。

(2)专业必须具备稳定的学生生产实习基地,并每两年进行一次评价。

(3)根据具体情况,校内实习可选择性安排实际的生产性产品进行教学过程训练的“教学化产品”,并由甲方企业实施验收。

(4)新生入学必须实施专业教育模块学习,其中包括:专业认识,企业认识,典型工作岗位认识,实训场所见习等。必须包括企业专业人员讲座、优秀毕业生讲座、实习安全讲座。

2.校外实习基地

(1)校外合作企业中,需要包括至少一个代表行业现今制造与管理水平的大型或著名企业,为教师或学生提供企业实践与企业参观。

(2)专业教师与学生其它的校外实习和实训基地,主要为教师提供专业实践和学生的专业实习场所,提供学生专业核心岗位和其他专业实习岗位,同时,也提供部分学生的准就业岗位。

      校外实习是“工学结合”培养计划中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重要载体。为能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将“工学结合”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根据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结合企业岗位的具体工作任务及能力要求,将校外实习的过程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职业认知实习(职业认知):第2学期到企业进行见习及体验,让学生了解生产企业工作的流程、管理方法、操作规范、安全生产、企业文化、质量管理等。

      第二阶段工学结合实习(职业认同):第4学期暑假到企业进行专业顶岗实习,强化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形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增强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加深对职业理解及认同。

      第三阶段毕业顶岗实习(职业熟练):第9、10学期到企业进行就业顶岗实习,与实际工作岗位“零距离”接触,让学生从对职业的认同到职业熟练过渡。

      通过校内实习结合校外实习,使学生交替的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实现了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的结合,从而使专业知识更为巩固,专业技能日趋熟练,有效提高了专业职业技能、职业素质和创新意识。按照教学要求,通过定点校外实习,使学生将在课堂上学到的书本知识转化到具体的生产工艺和技术要求上来,真正克服了“黑板上学技能、课堂上搞生产”的产学脱节问题。企业产品的质量要求、任务要求,严格的生产纪律规范了学生的工作行为,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较早的接近新技术、新工艺和企业文化,使学得的专业技能更加符合企业的需要,使学生完成了从“学生”到“准职业人”的重大转变。


校外实习安排表

1632812080113294.jpg

校内实习基地

1632812119729302.jpg

(三)教学资源

      教材质量关系到教学质量,因此要确保教材的先进性与实用性及科学性。优先使用国家级及部颁教材,同时更要激励校本教材的开发与试用,尤其是一体化教材的开发,两本开发完成的校本教材,加紧试用与修订并加快推广。

      充分利用数字化校园平台,为数字化教学、数字化学习、数字化教学管理、数字化教学及学习评价提供服务。为此需要强化校园网网络功能、丰富数字化资源,如:教学多媒体课件或视频、学习及练习单元课件、实验及实训仿真软件、学生评教系统、课业评价系统等加快建设与完善,将会极大推进教学现代化与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教学方法 

1.公共基础课

      公共基础课的教学符合教育部有关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按照培养学生基本科学文化素养、服务学生专业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功能来定位,重在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的创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职业能力的形成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专业技能课

     专业技能课按照相应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强化理实一体化教学,突出“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教学特色,提倡项目教学、案例教学、任务教学、角色扮演、情境教学等方法,利用校内实训实习室和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教师的引导教学等教学组织形式有机结合起来。要保证学生有充分的动手训练时间,有意识地强化企业工作规范及安全生产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及成本控制和环境保护意识。充分运用信息化资源、三维模型、实物教具、实际操作示范等手段,直观生动讲解教学重点。为配合教学,灵活添加相应的先进产业资料,比如产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相关资料。

(五)教学评价 

  增值评价注重个体成长,“不看起点看成长”。应用“三维六星”增值评价表,设置增长星级指标,完成学生的职业素养,专业能力,劳动精神等方面的增值评价,注重指标成长性,激励全体学生进步。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学习全过程信息采集,合理制定学习过程量表,评价覆盖学习各个阶段,全方位检测知识技能掌握程度,学生参与度高。结果评价让学生制作的产品走出课堂,面向用户。接受企业专家,家长等社会群体评价,从而得到多维度的用户反馈,精准了解产品用户体验信息。综合评价对应教学目标,全面评价学生表现。注重培育工匠精神和劳动态度,提升专业技能和学习能力,关注信息素养和职业能力。

(六)教学管理 

      教学管理为课程的实施创造条件,合理调配教师、实训室和实训场地等教学资源,启到规范性和灵活性。要加强对教学过程的质量监控,改革教学评价的标准和方法,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保证教学质量。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教学过程管理,即按照教学过程的规律来决定教学工作的顺序,建立相应的方法,通过计划、实施、检查和总结等措施来实现教学目标。

2.教学业务管理,即对学校教学业务工作进行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管理。

3.教学质量管理,即按照培养目标的要求安排教学活动,并对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和环节进行质量控制。

4.教学监控管理,将教学监控分为教学质量监控和教学过程监控,找出反映教学质量的资料和数据,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纠正存在问题的建议,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和教师的专业发展,保证课程实施的质量,保证素质教育方针的落实。

九、毕业标准

      综合评价(社会评价、学校评价、家长评价)学业成绩合格,给予毕业,颁发5年制技师学院毕业证;职业技能鉴定相应工种考核合格,颁发相应工种高级工技能等级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