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题记
他是我院首位“海归”,也是我市首位获得博士学位的中职专业课教师。他出身理工科专业,却兼具人文学士的才思与灵韵。从教十余载,他执守一个信念:提升自我,发展师生,探寻教育的真谛,体现生命的价值。他就是科研处副主任俞骋老师,一位拥有教育学博士和理学、工学双硕士学位的“研究型”教师。 一、“研”以修身,践行教研并举理念 2010年8月,俞骋结束三年的瑞典留学生涯,回到故乡宁波,投身三代传承的教育事业。“海归双硕士”的头衔并没有让他故步自封。他以更严的要求、更高的目标鞭策自己,在修身育人的道路上摸索前行。 追求卓越,勇攀学术高峰。2014年8月,经过宁波市教育局和英国诺丁汉大学的层层选拔,俞骋成为“卓越工程中外合作博士项目”的培养对象。在随后的六年里,他几乎放弃了所有的闲余时间,在攻博的道路上披荆斩棘,砥砺奋进。经过课程学习、小论文考核、学位论文撰写等环节,2020年7月,他通过论文答辩,成为40位卓越工程博士培养对象中率先完成学业的4位教师之一,也成为我市中职学校中首位拥有博士学位的专业课教师。 作为卓越工程博士培养对象代表受英国诺丁汉市长接见,并在诺丁汉市政厅发言 六载攻博今始成 积极探索,潜心教育科研。做一名“研究型”教师是他孜孜以求的初心。他积极参与各类教科研项目,曾三度荣获宁波市教学成果奖,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参与各级各类课题研究12项,获省一等奖1项,市二、三等奖各2项,立项在研5项;在各级各类论文评比中获全国、市一等奖各1项,市二等奖1项,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论文20篇。他还被宁波市职教学会聘为研究员,参与我市中职学校的调研工作。 交流共享,扩大学术视野。多年的研学经历让他对“学海无涯”有了更深的体悟,因此他积极参与各类学术交流活动,以期扩大自己的学术视野,提升自己的学术格局。他曾应邀在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宁波市第十届学术大会做专题学术讲座,与学界同仁分享自己的成果;作为一名专业课教师,他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致力于技术革新。因为科技探索方面的业绩,他被选为宁波市科协第十次代表大会代表,2020年又被授予宁波市“科技追梦人”荣誉称号。他还先后与中科院院士徐祖耀、杨福家等著名学者探讨交流,感悟学术大师的治学精神。 在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左)、宁波市第十届学术大会(右)作专题讲座 被授予宁波市“科技追梦人”称号 与杨福家(左)、徐祖耀(右)院士探讨学术话题 参加市科协第十次代表大会 立足课堂,扎根教学一线。他在积极开展学术研究的同时,不忘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承担了《C语言程序设计》、《单片机应用》等电气类专业课的教学。他潜心钻研教学技能,先后获得了宁波市智慧教育教师个人空间建设一等奖、市优质课比赛(电工电子学科)二等奖,指导学生获得浙江省中职职业能力大赛创新创业类三等奖等成绩。他还充分利用自己爱好文史的业余兴趣,开设了《中国古代史》选修课,丰富学生的历史人文知识,探索职校学生专业技能与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 以赛促教,锤炼教学技能 “理工男”教师的历史课同样精彩
二、“研”以助人,做实行政服务工作 根据工作需要,2016年起,他被安排到学院科研处工作,成为一名教学、行政双肩挑的教师。他始终坚持“行政工作的核心在于服务”的理念,以“把工作问题当学问做”的态度和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推进科研制度规范化,拟定并落实了学院科研管理及奖励制度;落实科研过程有效化,帮助有需要的教师修改课题、论文,提高科研成果的文本质量;促成科研方法专业化,利用自己在教育研究方法设计的特长,开设多场教科研专题讲座,为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和校园科研文化的厚植保驾护航。 在学院开展《学术文献搜索技巧》(左)、和《教科研方法论》(右)专题讲座
三、 “研”以致用,助力学院内涵发展 “经世致用”是浙东学派的思想精髓,也是俞骋内心不懈的追求。他充分发挥自身既是专业课教师又精通英语的优势,深度参与外事交流活动,先后接待过英国帝国理工学院、丹麦塞兰迪亚学院、德国奥斯贝尔格职业学校等院校的外宾,到MAi-Automation Technology、Demag Plastics等外企的调研,为学院国际化办学格局的形成添砖加瓦。 多次在学院外事接待中承担翻译工作 调研外企,为国际化校企合作获取第一手资料 他深知项目建设是学院内涵式发展的助推器,因此积极参与各类申报材料的撰写。从“浙江省三名工程”到“宁波市紧缺专业”,从“劳动教育研究中心”到 “宁波市中职名校”,一次次受命,一场场研讨,一遍遍打磨,一件件文案,勾勒出一位教科研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 与科研处的团队一起研讨中职名校申报工作 行走在科研的道路上,有过欣喜,有过失落,有过彷徨,有过迷茫,但最终积淀的,是乘物游心的内敛与超然。这是科研带给他最深刻的感悟,一如他在网络空间的个性签名——静水流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