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校园新闻
“静动结合”教学法在《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中的应用
作者:袁树祥 来源:二技教育网 时间:2011-08-20 预览次数:6924
【摘要】在《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教学中,根据课程和学生的特点以及教学实践经验,采用“静动结合”教学法,可以改变理论与实际、理论与实践相对分割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静动结合”教学法的实施,需要多方面的努力给予保障。
【关键词】“静动结合” 教学法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 应用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是包括技工学校在内的中等职业学校机械(机电)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文化知识的巩固、专业课的学习和职业技能的培养。但在现行教学中,由于大多采用了传统的、单一的课堂理论教学方法或理论与实践相对分割的教学方法,使不少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缺乏兴趣,教学效果往往达不到预定的目标。因此,可根据该门课的特点和技校生的特点采用“静动结合”教学法实施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增强教学效果,更好地实现该课程的教学目标。
一、《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的特点
1、承前启后。由于它是一门专业基础课,从纵向看,前有数、理、化等文化基础课,后有各类专业课和实践课,因此,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对文化知识的巩固、专业课的学习和职业技能的培养等都有很大的影响。
2、内容广泛。该课程既包括了热加工(铸造、锻压、焊接等)工艺,又包括了冷加工(车、钳、刨、铣、钻、镗、磨、滚、插、拉等)工艺,还包括了特种加工(电火花加工、电子束加工、激光加工、超声波加工等)工艺,因此,教学内容广泛,知识面宽。
3、实践性强。该课程所涉及的教学内容,为专业课学习作铺垫,与生产实践活动有紧密的联系,是从事专业技能工作的基础,因此课程的教学必须与实训、实习紧密结合。
4、有先导性。机械工业的发展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而机械制造技术的进步,首先依赖于机械制造工艺水平的提高,因此,机械制造工艺的先行性决定了《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的先导性。当代机械工业发展迅猛,已经步入计算机控制的“数字化”时代,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不断涌现,因此,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尽可能跟上或适度领先于时代,反映现代机械制造工艺水平及发展趋势。
二、技工学校学生的特点
1、底“薄”。技校生相对于其它高中段学生来说,文化基础较薄弱,这是由生源本身所决定的。大部分生源来自于教育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少量的城区生源也以低分段为主,因此,从总体上看,学生入学分数较低,厌倦于理论学习。
2、好“动”。多数技校生的性情好动、喜玩、爱“游戏”,动手能力较强,适宜于动作技能方面的工作。
3、心“低”。技校生的职业定位是“蓝领”,毕业生大多愿意从事生产一线技能操作工作,有当“白领”或升学要求的很少。
4、体“健”。一方面,许多农村来的技校生经受了艰苦生活的磨练,另一方面,技校生好动、喜玩、爱“游戏”的性情,造就了他们较健壮的体魄,这对他们从事生产一线技能操作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静动结合”,增强教学效果
根据《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和技校生的特点以及教学实践经验,本人认为采用“静动结合”教学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消除学生对理论教学的厌倦心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文化知识的巩固、专业课的学习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增强教学实效,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所谓“静动结合”教学法,是指将教材中现有的、抽象的或理性的教学内容(“静”的部分),分别与教材之外的、形象的或实践性的教学内容(“动”的部分)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方法。具体可从“联”、“拓”、“做”等几方面入手。
一是“联”。即加强相关知识之间纵横向的有机联系。该课程的教学,不能局限于本门课程的知识范畴,而应“静动结合”,把该课程知识与相关的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知识纵横交叉、紧密衔接,相互联系。美国心理学家梅耶,在整合有关理论及学习过程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简化的学习过程模式。根据该模式,学习者将新输入的信息进入工作记忆,与激活的原有的信息相联系,然后,被理解了的新知识进入长时记忆中储存起来。这说明,知识之间的联系,是使原有知识不断巩固,保持长久记忆,新知识更好得到理解的有效方法。例如,在讲解金属锻压件的“性质”、“加热、冷却”和“锻压压力”时,应联系有关的《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和《物理学》等知识;在讲解金属焊接工艺中所需的“气体”(乙炔气、氧气等)时,应联系有关的《化学》等知识;在讲解“刀具的角度”和“切削力”时,应联系有关的《几何学》和《力学》等知识;在讲解零件的“加工”和“装配”时应联系有关的《机械制图》和《公差与配合》等知识;在讲解机械的“构造”、“传动原理”及“传动系统的计算”时,应联系有关的《机械基础》、《数学》等知识……各种知识之间动态的、有机的联系,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巩固老知识、理解新知识的目的。
二是“拓”。由于教材的编写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时效的限制,课本知识也就不可避免地会在一定程度上落后于时代。尤其是在“网络化”、“全球化”、“数字化”的知识经济时代,机械工业也迅猛发展,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不断涌现,技能型人才需求急剧增加。因此,该课程的教学不能囿于教材的内容,而应“静动结合”,尽可能动态地反映最新的机械制造工艺水平。例如,“粉末冶金”技术是一种无切削、高质量、高效率的机械制造新工艺,广泛应用于汽车、摩托车等机械设备零件的成型加工。但在现有的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机械类专业通用教材《机械制造工艺基础》中,所介绍的内容仍以传统的机械制造工艺为主,并未介绍这种新型的制造工艺。本人在教学实践中,利用所掌握的知识,向学生补充介绍了该项制造技术的工艺过程、应用范围及经济价值,引起了大家的学习兴趣,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
三是“做”。我国现有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主要是间接经验的传授,它通常占了整个教学时间的2/3左右,这与技工学校培养生产、服务一线所需的中等技能型专门人才的要求,有较大的差距,与技校生好动、喜玩、爱“游戏”的性情也不相吻合。“在做中教,在做中学”,“教学做合一”,脑体并用,是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有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美、英、德、日等西方发达国家,也都把职业学校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如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和在企业学习操作技能的时间约为1:1,实行半工半读的教学计划;英国的“三明治”(夹心饼干)式教学模式,就是学生在企业—学校—企业 “工读交替”,实行 “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其中,在企业“学徒”的时间占了约2/3;德国的“双元制”教学模式,“一元”是学生在企业进行的技能训练活动,它占了整个教学活动时间的2/3左右,“另一元”是学生在学校进行的理论教学活动。
因此,《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教学应针对课程及学生的特点,以“做”为基础,“在做中教”,“在做中学”,“教学做合一”。把实训、实习当作“游戏”,激发好“动”、喜“玩”的学生对该课程学习的兴趣,从而增强教学效果。在教学中,除了组织课堂提问、讨论、实物演示等常用方法外,还应尽可能将有关的实训、实习活动穿插于理论教学的全过程,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比如,在讲到“车削”一章时,可及时组织学生到车间进行现场教学和实际操作,使他们直接感受车床、车刀、车削方法、工装、工件、工艺等相关的教学内容。通过理论与实际结合、脑体并用等“静动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快捷、更准确、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车削知识与技能。
四、多方努力,创造实施条件
“静动结合”教学法虽然符合《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及技工学校学生的特点,具有较好的教学效果,但要得到有效的实施,还必须创造必要的条件。建议主要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
1、广泛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信息量大、显示速度快、演示生动等特点。它可使枯燥乏味的教材变得丰富多彩,增加视觉效应,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大大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目前已开发的与《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等专业基础课相配套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极少,尽管目前大多数技工学校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数量,但由于受到时间、精力、技术等方面的限制,要求专业教师普遍地、自主地开发制作精良的多媒体课件,还有不少困难。因此,技工学校应高度重视,组织专门力量或协同教育主管部门共同大力开发该类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使更多技校生在“游戏”中获取有关知识。
2、积极开发并采用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内容较少,编写周期较短,时效性较强,贴近学生、专业和企业实际,具有很大的灵活性、适应性和很强的实用性。因此,技工学校应本着实用、够用的原则,加大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的力度,积极开发并采用校本课程,给“静动结合”教学法的应用创造有利条件。如在文化基础课教材中可删减一些过于抽象的高中数学内容,增加一些具体的零件加工图形计算实例等。
3、改善实训、实习条件。实训、实习的条件如何,直接影响“静动结合”教学法的实施效果。技工学校应当在实训、实习场地和实训实习设备上,切实保证学生开展实训、实习活动,让他们能够充分地施展“动能”。但这需要足够的场地和设备投入,而目前这类学校由于办学场地、经费等不足,大多缺乏应有的实训、实习条件。特别是那些无财政拨款的学校更缺少这方面的经费投入,实训、实习条件简陋,设施、设备老旧,无法满足教学和实习的需要,亟待改善。
4、增加实训实习时间。“静动结合”教学法的实施效果,还与学生的实训实习时间有密切关系。而目前技工学校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实训实习时间为整个教学时间的1/3左右,远不及美国的约1/2、英国和德国的约2/3,“静动比例”失调。为此,应借鉴国内外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按照国家要求,增加实训实习时间,“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在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广。” “要按照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实际需要来安排文化基础课程,防止盲目加大文化基础课程的比重,削弱职业技能训练,片面追求对口升学考试的做法”,“有权自主决定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专业的学生是否参加文化课统一考试”。
5、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师资队伍的质量也是影响“静动结合”教学法实施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特别是“双师型”教师,既懂专业理论,又会技能操作,“静动自如”,可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但这样的教师目前还很缺乏,应当大力培养。可把新分配进校的年轻专业教师作为培养的重点,因为这些教师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现代制造业理论基础知识,而且接受新生事物能力较强,发展潜力较大。但他们是从学校到学校,很少接触企业实际工作,缺乏应有的技能操作训练,实际动手能力还较弱。可根据学校和企业的实际情况,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培训方法,即,可安排学校专业教师到企业、培训基地或出国进行实践,也可聘请企业专业人员来学校指导专业教师实践。
6、加大“产教结合”力度。“产教结合”已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技工学校通过与行业、企业紧密结合,“零距离”接触,可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实训实习场地、设备、专业师资、实训实习经费等困难,为学生的实训实习创造有利条件,给学生提供更大的活动空间;可及时获取市场信息,掌握技术动态,使教学更贴近生产实际,毕业生更符合企业要求,达到“无缝对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J],《职业技术教育》(综合版),2005年第33期。
【2】吴启迪: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实行产教结合努力开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局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教学与教研版),2004年3月,总第155期。
【3】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中国现代教育文选(修订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