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校园新闻
浅谈如何使中职建筑专业学生学好“平法”
作者:王维刚 来源:二技教育网 时间:2011-08-20 预览次数:13827
【摘要】论述中职建筑专业学生学好“平法”的重要性,对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平法”的教学提出自己的体会。
【关键词】中职 建筑专业 平法
建筑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设计方法(简称“平法”)对我国目前混凝土结构施工图的设计表示方法作了重大改革,被国家科委列为《“九五”国家级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项目(项目编号为:97070209A)和建设部列为一九九六年科技成果推广项目。平法的表达形式,概括的来讲,是把结构构件的尺寸和配筋等,按照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整体直接表达在各类构件的结构平面布置图上,再与标准构造详图相配合,即构成一套新型完整的结构设计。改变了传统的那种将构件从结构平面布置图中所引出来,再逐个绘制配筋详图的繁琐方法。平法的优点是图面简洁、清楚、直观性强,图纸数量少,设计和施工人员都很欢迎。 为了保证按平法设计的结构施工图实现全国统一,建设部已将平法的制图规则纳入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GJBT-518 03G101-1、2、3、4、6)。
房屋建筑工程中钢筋工程在建筑工程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中无论是在保证结构安全方面,还是施工技术难度方面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目前的中职建筑专业教材中,“平法”图集中的部分内容已经纳入教学中,并且多是引用平法图集的知识。作为建筑专业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在学生缺乏对建筑工程实践了解的情况下,“如何使学生更好掌握“平法”表述的制图规则知识和钢筋工程的施工技术技能,并将它们熟练应用到实际工程中去?”是我们建筑专业的教师需要思考和在教学过程中解决好的一个问题。
一、中职建筑专业学生学好“平法”的重要性
在现代中职学校的教学宗旨中,坚持在以培养具有一定建筑专业职业技能型人才、促进学生就业为导向, 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为宗旨的教学思想下,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及学校在建项目或与学校合作的建筑企业进行授课、见习和实习,以传授专业知识、培养实际技能和良好的职业修养素质、接近工程实际、提高应用能力的同时,解决中职建筑专业学生就业压力,形成为社会培养人才和解决就业的“多赢”局面。
(一)学生就业方面
由于“平法”的推广,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钢筋工程主要技术人员的就业门槛。在房建工程中,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作为各建筑企业的施工质量控制重点,各设计院设计的基础及主体结构图纸,所使用各结构构件的表示方法基本均采用“平法”表示方法及构造要求,对于没有专门学过或对“平法”相关识图不熟悉的人员,有较大的难度,在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未读懂图纸,造成的加工及安装过程中的错误,给工程项目或企业造成一定损失。不掌握一定的“平法”知识,就无法成为一名合格的钢筋工程技术人员。因为只有在掌握“平法”知识的前提下,才能够熟练看懂图纸,才能够利用图纸和“平法”知识指导和进行钢筋工程的施工。在这个前提下,给了中职建筑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机会,学好“平法”知识、掌握“平法”应用技能对将来的就业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社会需求及企业发展方面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建筑工程行业快速发展,无论是在建筑企业的数量和规模方面,以及建设项目的数量方面,都是十年前所无法比拟的。在众多的建筑企业中,伴随工程项目的增加,对专业技能的人员的需求也正逐步增加,目前钢筋工程的施工主要依靠具备相当经验和掌握一定“平法”识图知识的钢筋工根据结构图纸进行钢筋的识图、翻样并列出钢筋加工料单,进行钢筋的加工制作和钢筋安装。由于上述人员虽然具有丰富的钢筋施工实践经验,但此类人员数量比较少,且大多作为分包作业队的承包负责人。鉴于以上的原因,各施工企业在对钢筋工程的施工管理上,需要一批能够熟悉钢筋工程知识,指导钢筋工施工的一般技术工人或管理人员。
二、学生的现状分析及学习兴趣的培养
(一)学生现状分析
1.缺乏学习的目的性,中职学校的学生不像普通高中的学生,高中阶段有明确的“考大学”的学习目的。刚进入中职后,由于没有感受到就业的压力,缺乏学习的目的性。
2.在学习态度方面,中考失利进入中职部分同学往往缺乏吃苦、自觉、进取的精神,存在混日子的想法。
3.学习方法方面,中职学生由于在进入高中前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在课前自学和课后复习方面很少的人能做到,有的连课后作业也采用抄袭来应付。
4.基础知识方面,初中阶段知识没有很好掌握初中的基础知识,部分同学产生基础不好、底子薄,对专业课的学习首先就感到难学、人为给自己的学习设置障碍。
5.班级学习风气方面,受个别同学的影响导致课堂纪律不好,部分同学由于听信“学的知识没用”等传言,缺乏对自身的约束及未来的规划,造成班级失去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积极向上的学习气氛,使部分喜欢学习的学生,也受到班级其他同学的影响。
6.家庭教育方面,由于部分同学由于父母生意、工作等原因不在学生身边,对学生的教育不够,学生沾染不良的社会习气,对学习的兴趣不高。
7.专业课方面的原因,建筑工程专业课理论知识作为从事建筑行业相关岗位的支撑,但建筑工程专业课本身具有理论性、抽象性均较强等特点,造成部分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
(二)对学习“平法”专业知识兴趣的培养
结合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如何做好学习专业课学习兴趣的培养,对专业课的学习效果具有很大的作用。
1.对于一部分的学生家长或亲属从事建筑及相关行业,有接触建筑工程、了解工程的有利条件,能够了解学习这方面知识在实际建筑工程应用的重要性。这些同学会自发就有学好专业课的内在动力。
2.对于没有这些家庭从事该行业背景的学生。首先把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所说的“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切实落实到实处,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要以自己的行为感染带动学生,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多鼓励学生勤思考、勤提问,在回答其问题时耐心、细致并尊重其个性,让学生在思考、解疑的过程中体会学习的乐趣,发掘自己的潜能,从而有效地把学生推到主动学习的位置。
3.在教学方法上面,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调整。“平法”理论知识的授课,多采用有代表性的工程节点照片并结合图纸,以便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对技能方面的培养采用由简单到复杂的一个过程,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在实习或见习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好奇心,让他们多思考、勤提问,通过耐心的讲解,使他们在知识和技能方面都得到提高。
三、针对中职建筑专业学生“平法”专业课教学的体会
在对中职建筑专业学生进行综合分析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力。在采用课堂的“学”、施工工地现场的“习”等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平法”知识的掌握,从而能够使学生的能力逐步提高。以便实现利用“平法”知识对一般混凝土结构图的识读→利用“平法”知识依据结构图纸对现场钢筋工程的检查→能够利用“平法”知识结合结构图纸进行钢筋下料单的编制等不同阶段的教学目的,以实现学生利用“平法”知识在工程实际中的充分的应用。
为实现以上的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一)理论知识的学习。“平法”理论知识等专业知识作为提升将来工作技能的支撑。课内的“平法”理论知识学习,在讲授相关理论知识的同时,结合多媒体的使用,通过展现模型、具体的工程实体及细部的工程照片、图纸等,加强对理论知识理解的同时,来增强理解所学内容的目的和用途。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习、见习过程把课堂理论知识与钢筋工程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利用课外在建筑工地见习或实习的机会,结合学过的理论知识,在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进行回顾,并利用施工内容直观的有利条件下,将教材中比较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在课前进行讲解,同时通过现场的实习机会,把在实习过程中发现的钢筋工程方面存在的经验和不足,进行及时的讲解,以便于后面的学习和领会。
(三)利用学生喜欢动手和现场学习的特点,充分利用好有限的现场见习时间。在建筑工地见习或实习期间,针对钢筋工程岗位特点,事先确定任务和模拟施工和监理岗位分组进行角色模拟,分别由同学寻找钢筋工程中问题和进行解答,然后根据同学解答的情况进行指导和评价,在调动学生的兴趣同时使他们能够熟悉各岗位的工作内容及重点。
(四)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针对教材中工程实例较少的特点,从“平法”教学的不同阶段采用由简到难选择工程结构图纸,根据图纸的复杂程度,组织教学和指导学生学习“平法”相关知识。有由于钢筋混凝土工程所采用基本采用混凝土结构(框架剪力墙)施工图集03G101-1、混凝土结构(现浇楼梯)施工图集03G101-2、混凝土结构(现浇楼板)施工图04G101-4中的部分内容。图集中的实例部分内容对中职建筑专业学生来说有些难度,在教学过程设立例题采用充分考虑大部分学生的领悟能力,从简单开始逐步进行提高。以便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健康地发展。
(五)对学生的有效评价。针对课堂教学和现场实习教学的不同特点,设立不同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的评价方法。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分别对他们知识技能的提高和表现从多角度进行评价,培养其兴趣和自信心,鼓励他们树立克服困难的恒心,为将来的工作培养其良好的职业素质。
总之,对我们中职建筑专业学生的“平法”等专业课教学活动中,本人认为在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采取多种手段培养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努力使他们学习由被动转化为主动;二是通过课堂的学习和训练加上现场的实践、实习,来加强实践知识及技能方面的学习和培养,使他们所学的知识能够更好的与将来的实际工作岗位进行有效的衔接。缩短学生将来在工作岗位的适应期,实习培养职业应用型技能人才的教学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陈青来.《建筑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要求》中国标准设计研究所.
[2] 王向萍.中职学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育前沿理论版》2009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