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处、团委 > 德育之窗


育人先知心

作者:政教处   来源:兴港教育网   时间:2007-04-27   预览次数:23866

  摘要:班主任工作的核心是育人。在育人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师生矛盾激化,评价错位等。究其根源是对学生了解不够,因此要教育学生,首先要了解学生,即育人先知心。班主任应该用欣赏的眼光,平等的交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和家访等方式,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实现育人先知心的目标。
  关键词:育人  知心  欣赏  理解  参与  家访
  
  唐朝著名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就是说,教师不但教书还要育人。而班主任的核心工作是育人。在育人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在教育学生的时候,学生是口服心不服,师生之间是“猫与老鼠”、“警察与小偷”的关系,总有隔阂。我们抱怨现在的学生脾气太坏、个性太强,不好教育;学生抱怨我们太武断、太老土、不讲理、还以势压人。作为班主任的我们,的确为学生付出了很多,但为什么得不到学生的认同呢?为什么会造成评价的错位呢?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反思,我终于找到答案。这一切都源于我对学生了解不够。要教育学生,首先必须了解学生,就如园丁养花要了解花的习性,医生治病要了解病人的病情,即育人先知心。
  那么怎样才能了解学生,了解学生心灵中的秘密呢?
一、 欣赏——以情感人
  任何一个学校、任何一个班级都有后进生,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长期忍受着父母的斥责、老师的漠视、同学的嘲讽,对自己丧失了信心,甚至有些人开始破罐子破摔。其实,没有任何一个学生天生就是“差生”,只是多种原因加在一起,导致他暂时的落后。他们和所有的学生一样,渴望学习好,渴望得到家长、老师和同学的肯定。有句话说得好:世上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些学生身上同样具有闪光点,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善于挖掘他们的潜能,用欣赏的目光去鼓励他们,帮助他们,他们可能就会拥有完全不同的人生。
  我们班有这样一个女同学,每次月考的排名都在班级的40名左右,我经常找她谈心,我问她学那些学科让她觉的很快乐,内心深处不排斥,她说地理和政治。我问为什么?她说地理老师非常和蔼可亲。有一次地理老师在讲练习题时,发现她走神了,就慢慢来到她身边发现她正在画画。下课后,老师把她叫到办公室,说你画的很好,如果有机会你可以考美术专业,需要时我可以帮你,但报考美术专业也要考基础课。这位同学当时有些感冒,地理老师说你明天早晨到我这里拿药,第二天,她真的去了,老师给她带来了药,还告诉她要认真阅读说明书,不要乱吃,她说当时眼泪都快流下来了。我问她以后还会不会在地理课上走神,她说绝对不会了,而且她的地理成绩也越来越好了。听了她的叙述,对我的触动很大,地理老师为什么这么快就得到这位同学的信任和爱戴呢?因为他不是简单粗暴的斥责学生,而是因势利导,发自内心地欣赏学生,关心学生,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老师的真诚,所以对他的课就特别感兴趣。地理老师的做法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
二、 理解——以情交心
  老师都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学生的今天就是老师的昨天,学生犯了错误时的心情,老师通过回忆自己当年犯错误时的心情就能认识更真切一些。为此,班主任要善于用心灵交换的方法去观察学生、理解学生。学生心灵之门并不总是敞开的,特别是对他们不熟悉,不信任,不知心的老师,常常在心灵的门口设一个警戒的哨兵,不把真情实感流露出来。如何突破这一岗哨,使学生的心灵与老师的心灵交流呢?最好的办法是经常走到学生中间去,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他们的真性情。
  我们班住宿的女生较多,我就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去寝室与她们聊天。有一次在聊天时,聊到了寝室里谁的电话最多的话题。我得知有一个女生几乎每天晚上都有电话找她,有时甚至到熄灯之后,从其他同学叙述的口气中已经听出了对她的不满,而她的学习成绩也在一点点的下滑。以我的了解,她是一个豪爽大气的女孩,花钱大手大脚,朋友很多。一天放学后我把她找来,问她对自己最近的学习状态感觉怎么样,她说很差,没有办法集中精力学习,原因是她的几位初中同学老是打电话找她,有一位还向她表白的感情,她很苦恼,知道不应该这样,可怕伤了同学的心,从此失去了朋友,她很烦恼,让我帮帮她。我首先问清她内心的真实想法,接着帮她分析了目前这一阶段的轻重缓急,朋友在于精,而不在与多,懂得放弃的人才会有更多的收获。通过这次谈话,使她豁然开朗,逐渐减少了接电话的次数,这件事慢慢地淡了下来,她又能专心致志地学习了。
  走进学生中间,理解学生,使学生心灵的岗哨不知不觉地撤掉了,师生心灵之间好象搭起了一座宽阔的桥,感情在交流,心灵在交换,老师可以发现平时的课堂上几乎发现不了的心灵奥秘。
三、 参与——以情服人
  班主任工作十分繁杂,事无巨细,有时往往是“好心办了坏事”,既出发点是好的,但最后结果变了味,得不到学生的理解和支持。
  我就曾经做过这样的事情,在学生入学的第一个月,由于还没有适应新的学习生活,学习劲头不足,我很着急。私下里了解一下,知道很多学生在寝室熄灯后玩手机,发短信聊天,而且聊到很晚,第二天上课就没精神,我一下火了,第二天就宣布一条新规定,学生不能用手机,把手机带回家去,让家长签字确认,不能再带来,否则发现一部没收一部。

 
学生很听话,按照规定去做了,手机问题就这么轻松解决了。正当我自鸣得意之时,我发现班里的气氛发生了变化,那种轻松和谐的氛围不在了,学生看我的眼神里充满了怨意。放学后,我找了几个同学了解情况,学生认为,我管的太严了,很多同学从初中开始就用手机,现在突然不许用了,有些不知所措,背后都在议论我,对我很不满,引起了“公愤”。我开始反思,我的出发点是好的,问题出在方法过于简单粗暴,没有征求学生的意见,

 

心甘情愿,但事实面前,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坚持,很快班里又恢复了以往的气氛。通过这件事情,我强烈地意识到:班主任做事不能凭一时冲动,在决定之前,要调查学生的真实想法,让学生参与到班主任工作中来,征求学生对自己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让学生感觉到班主任对他们的重视,从而使学生积极踊跃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这样班主任的工作就会让学生心服口服。
四、 家访——以情暖心
  家访对于大多数的班主任来说并不陌生,家访是教育界的一种教育传统。只要做过班主任的教师几乎都家访过,坚持家访,可以收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尤其是职业高中,学生家庭情况比较特殊的很多,有的是离异家庭,有的是单亲家庭,他们更需要老师的关心,更需要老师去家访,去了解他们。
  我们班有一位女生,初二时父亲因车祸去世,妈妈一个人撑起这个家,既要供她读书,又要侍奉高龄的爷爷,很辛苦。几个月前,妈妈在工作时不小心脚踝骨折,需要休养三个月。
我知道情况后利用寒假休息时间,带了些水果和营养品去看望。她家住在北仑的农村,中间需要换车,而且要走二十分钟的路才能到。这位学生来接我,她很过意不去,嘴里不停地说老师辛苦了。到家后,爷爷和妈妈非常热情,我和他们聊起了家常,聊他们的那场意外,聊现在的生活,聊我的老家,聊我的学生在学校的情况。聊到动情处,我们都眼泪汪汪。看得出来,他们很激动,我也很感动。这位学生也象变了一个人,很健谈。她说老师我把你当朋友,她说了很多我所不了解的班级的情况。通过这次家访,我理解了她在学校的种种表现,
知道了家长对她的厚望,更加懂得怎样教育她,帮助她。她也慢慢地变了,变得开朗了,自信了,学习成绩也越来越好了。我看在眼里,喜在心头,再怎么辛苦也值得。
    家访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关怀的温暖,让学生获得一种尊重。它可以增进师生的感情,加深相互了解,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实践证明:学生欢迎家访,家长盼望家访,班主任工作需要家访。
  此外,班主任还可以通过看学生的作文、周记,掌握学生的思想感情的脉搏,及时发现学生心灵深处许多闪光的东西。心灵的大门不容易叩开,可是一旦叩开了,走到学生心灵世界中去,就会发现那是一个广阔而又迷人的新的天地。对学生细致入微的了解,使班主任的教育工作如同有了源头的活水,常做常新。
  育人先知心,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希望我们的老师能多了解学生,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让教育的沃土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

没有给他们心理缓冲期,因此他们难以接受。为此,我们班召开了“高中生使用手机的利与弊”的主题班会,让学生自己列出使用手机的利与弊,最后得出一致意见:高中生使用手机弊大于利。虽然有些同学不是